CAN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 07 July 2022 适逢CAN成立 2 周年,我们欣然宣布CAN 现正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最近获委托为数个位于菲律宾和印度的项目进行建筑及室内设计。 CAN由两年前的十余人扩展到现在五十多人的跨学科团队,除了零售设计及综合体外,我们的设计亦涵盖翻新、办公、航空、TOD、休闲等类别。此次扩张标志着 CAN 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时刻。 CAN 常务董事周汉邦 (Stephen Chow) 表示: “我们很高兴能开拓南亚东南亚项目,该地为发展快且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正迎来庞大的发展机遇。我们有幸与致力于改善建筑环境的客户合作,攜手以以人为本及全方位的前瞻设计打造更宜居的城市。CAN在团队结构及领域专业知识方面不断增长,设计能符合市场的未来发展,也能反映时代特色和体现当地文化。 “ 请持续关注CAN,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分享更多相关资讯。 相关动态
Category Archives: News / CN
思维观点 | Gary Xiong: 商业升级改造的核心逻辑
设计思维:商业升级改造的核心逻辑18 March 2022 CAN董事熊嘉伟(Gary Xiong)在建筑设计和项目管理方面拥有超过14年的专业经验。凭借对本地业界的认知和国际视野的结合,Gary总为不同规模和类别的项目锦上添花。他今天特意与我们分享在商业物业管理中的5个W核心元素。 何时(when)是最佳的改造时机? 为何(why)我们需要重塑项目? 谁(who)是目标受众? 翻新的重点在哪里(where)? 建筑改造有何(what)优势? 当一个设施不再吸引优质租户或不再与城市肌理互相呼应时,那就是探索新设计和转换形象的时候。购物中心的价值包括”地块价值”和”物业价值”;前者取决于商场的位置,而后者则取决于整个项目的维护、设施和卖点等,这就是商业需要通过重塑以保持竞争力和迎合市场需求的原因。 拥有或管理房产的人,例如业主或项目经理,必须以新视角去看待他们当前的房产。他们需要了解购物中心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阶段,确保商业在失去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前进行翻新。就购物中心而言,装修、翻新、品牌重塑和活化更新等术语,针对整体改造的力度,将改造项目分为超大型、中型和小型的改造。超大型-“根据地块特色进行全面的重建和改造”。大型-“大规模的扩建或改建并加入新建筑部分”。中型-“提高空间质量但对现有空间的影响有限”和小型-“较低程度的战略性干预:旨在善用没被充分利用的空间”。所以说翻新的规模由商业建筑本身决定。 北京中关村广场改造项目 北京中关村广场改造项目属于”超大型”规模。项目旨在将一个孤立的地段改造成公园式的商业街区,创造一个融合艺术、文化和创新设计的地标,满足新一代的需求。CAN首先考虑灵活性的设计,竭力在实际限制内进行探索,尽可能以最低成本将改造后的回报优化。毕竟,以最少投入成本换取最大成果是我们的核心原则。 我们为这改造项目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了解该地区的历史、生活品质和集体回忆,从而探索新的零售生态和商场的新机遇。我们的重点设计包括突破中关村公园原有的传统格局限制,打开封闭的城市界面,打造更灵活、通透的空间交互。项目将绿化公园渗透到各层次空间,以立体的三街连接项目的两个广场节点,保持绿化覆盖充足的同时促进人文交流。设计把地面商业街区化, 同时将地下商业地面化,让公园自然渗透到地面,人自然流通到公园各空间,进一步契合项目整体的创新定位。 Previous Next 项目重塑不仅关乎经济考量,而是转型理念 城市发展就像一场时效性的竞赛,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目标,房地产项目不时需要进行品牌重塑,焦点同时放在物业和它的周边。这个原则也适用于机场设施。 机场不再仅作为转乘空间。我们有幸参与中国一个大型机场航站大楼的改造项目,负责提供室内和标牌设计。该项目旨在重塑一个日久失修的机场,将其转型为有着地区特色的目的地,设计以增值服务、智能机场设施、绿化以及提升零售和餐饮的体验为导向。 满足并超出客户的期望是我们的使命 韩国仁川Lotte Port Mall的城市更新方案是另一个例子。该国际设计竞赛方案旨在通过对原仁川巴士总站和Shinsegae 百货商场的整体更新改造,打造全新的体验式商业中心和公共空间,无缝连接仁川巴士总站。 我们根据社区需求,制定了一个理想的项目方案,協助客户构思一个渐进的阶段性演变,引入住宅、办公大樓、零售和娱乐設施,在未来10年内陆续将购物中心转型为一个多姿多采的社区枢纽。我们的设计充分利用TOD的独特优势,以立体的思考人行流线策略打造一个充满体验与空间变化的购物中心。设计将重塑都市景观轴线,有机地串联起城市绿轴与一流品质居住社区,为旧城中心注入新鲜的商业活力。 改造、翻新、品牌重塑和活化更新有着多方面的力量,前4个W(何时、为何、谁、哪里)因项目而异,但就改造有何优势而言,答案总是一样的。透过改造和翻新不仅可延长物业的生命周期和减少碳足迹,还可保存现有的产业,帮助它们以全新形象重新吸引公众。 相关动态
项目 | CAN揭晓杭州华丰城市更新设计竞赛方案
CAN 揭晓杭州华丰城市更新设计竞赛方案18 July 2022 CAN揭晓杭州华丰城市更新设计竞赛方案,旨在重塑杭州运河商圈并打造地标新名片,以TOD优势及特色商业满足区域及城市客群一站式消费 、 文化特色体验及新兴休闲的探索。竞赛方案为一片有城市底色的地域,演绎新与旧的融合。 项目由3个地块组成,包括前身为拥有百年历史的造纸厂房,见证大城北的产业发展及生活方式演变。作为杭州工匠文化发源地,项目需要城市界面与文化的同步焕新。该设计方案包括购物中心、商业街、两座达100米及150米高端办公塔楼及酒店等多元业态。项目位于城市核心位置,临近运河商圈,交通便利,直接连接双地铁换乘站且具备TOD优势。 CAN董事熊嘉伟分享道: “该地块地理位置优越且有着工业文化底蕴的顶级土地,造纸厂区块曾在民族造纸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我们提出的方案希望改善旧有的城市界面,同时融合西塘河景滨水活力的开放空间,重建与城市共生的关系。城市设计不单单是重建新建筑,更要是唤醒起人们对往日的场所美好记忆。” 文化卷轴 卷绘杭州 CAN团队以文化卷轴作为设计核心,以文化运河贯通现代城市。设计与古今关系相联系,充分尊重在地文化,并利用其工业文化底蕴焕发新的生机。在注重现代消费体验场景打造的同时,打造融合在地文化记忆与探索未来生态的特色商业。 折纸艺术 传承城市文化记忆 设计受文化氛围浓厚的运河及杭州造纸文化启发,团队以纸为媒,旨在杭城工业文化记忆与城市精神。设计在立面及建筑形态层面上以折纸文化演艺京杭大运河的流动姿态,使得外立成为一个雕塑。同时在造型上与运河大剧院遥相呼应,探索传统文化及记忆的新兴展现方式,增加互动趣味性。 Previous Next 发展运河文化 再现北新关繁华 设计同时设有水上主题市场,呼应着南宋水上飘舟物贸的传统。地块充满城市商贸历史,设计旨在复原古时杭城商业贸易的繁华兴盛景象,集合传统小吃 、特色零售等再现北新关夜市人声鼎沸之盛况,与相邻地块的滨水餐饮美食街相呼应,形成美食文旅探寻路线 。此外,主要商业空间将以连廊打造空中绿洲,并与地铁站点结合,形成三维立体的步行商业及休憩空间。 展开自然人文精彩的探索之旅 这城市更新综合体的设计方案是对周边环境和当地悠久文化的自然反馈,团队对周边环境和当地文化进行了详尽研究。纸,是知识传播、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团队希望透过设计反映造纸文化的魅力,让自然生态与商业空间无界融合与共生,以在地文化及未来场景打造地标商业。 项目资料服务范围| 竞赛设计 – 总体规划、建筑设计 分类 | 商业零售、办公 客户 | 保密 规模 | 商业: 170,000平方米;办公: 110,000 平方米2 状态 | 设计于 2022 年完成 相关动态
工作室 | CAN任命Vince Yip为副总监 助力董事Ada Ng 拓展室内设计新业务
CAN任命Vince Yip为副总监 助力董事Ada Ng 拓展室内设计新业务28 June 2022 为配合CAN 的业务发展,我们很高兴宣布Vince Yip被任命为CAN室内设计副总监。Vince 将与 CAN 董事吳婷茵(Ada Ng)密切合作,领导室内设计团队,并与建筑和标牌团队携手打造一体化设计,提供全方位的创新设计解决方案并打造令人难忘的场所。 Vince 拥有十多年的专业经验,曾领导并参与亚太区多个零售、综合用途、商业和 TOD 领域的知名项目。他致力利用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为基础的设计方法来打造鼓舞人心、引人注目和令人流连忘返的目的地。Vince倡导公平和团结的协作设计文化,深信有助推动设计的新层次。他认为室内设计不仅仅是美学,它将社会、文化、人类体验和科技联系起来,以唤起正面的体验和情感。他一直积极参与从规划到项目交付等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提供持续监督以实现客户的愿景。 CAN 董事Ada Ng表示祝贺: “我们很高兴 Vince 加入CAN的大家庭。我们一直加强 CAN 在亚洲的影响力,并不断扩大团队、品牌和项目领域。Vince是一位充满设计热情并具有才华的设计师,他经验丰富,设计作品多次获奖。他的加入将进一步扩展我们的室内设计团队,协助我们加强拓展渠道和寻求新的跨区域合作机会,我们期待着将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商务洽谈及媒体宣传: Email: marketing@can.hk 相关动态
奖项 | CAN 喜获 2022-2023年度亚太房地产大奖
CAN 喜获 2022-2023年度亚太房地产大奖28 June 2022 CAN 欣然宣布,麓坊中心荣获2022-2023年度亚太房地产大奖,从亚太区众多房地产项目中脱颖而出,在综合用途建筑(Mixed-use Architecture)类别中获得殊荣。 亚太房地产大奖刚于 6 月 23 日在伦敦帕克喜来登大酒店举行的第二十九届颁奖典礼暨晚宴,聚集了来自各地的知名房地产发展商及行业精英。CAN董事吳婷茵(Ada Ng) 和高级建筑设计师Anthony Stott出席颁奖典礼并代表CAN上台领奖。 自2008年开设,亚太房地产大奖(Asia Pacific Property Awards)隶属于久负盛名的国际房地产大奖(International Property Awards),旨在表彰房地产公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奖项的评审委员会由80名行业专家组成,专业的评审条件使得亚太房地产大奖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声望最高且得到最广泛认可的奖项,是彰显项目领先水准的世界级标志。 CAN董事Ada 表示: “疫情关系,我们已经有好一段时间没有亲身参与行内活动,很高兴这次能代表CAN出席并领奖,今年亦是CAN首次参与亚太房地产大奖,令今晚的活动更为难忘。非常感谢机构及一众专业评审对我们的肯定,并举办了一个精彩的晚会,庆祝所有对各地社区产生积极影响的设计作品。我们将继续打造更多非凡设计,建构可持续及独特的建筑环境。” 作为项目主创的CAN常务董事周汉邦(Stephen Chow) 亦表示:“非常感谢亚太房地产大奖对CAN的认可。麓坊中心展示出城市商业与自然如何共生,我们通过多维度的场景交互实现未来生活方式的探索体验,以“山、原、林、川、霄”五大主题营造出丰富的感官体验,精心规划的人流动线使功能区域无缝混合,同时展现重庆的独有文化与风貌。非常感谢客户的信任及团队的努力,令我们的愿景一步步化为现实。” 关于麓坊中心: 麓坊中心位于重庆悦来创艺城——两江新区的重点发展区域,两江新区作为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秉持可持续规划理念,旨在打造宜居生态示范区,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该TOD综合发展项目由两个地块组成,涵盖购物中心、特色街区商业、写字楼等产品业态,是悦来创艺城的重要节点。CAN设计团队通过「多维度的场景交互」实现未来生活方式的探索体验及渝文化风貌的全新再现。设计结合重庆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地势特点,从多维度无缝、巧妙地将人行流线与区域零售、餐饮市场、购物中心及办公等主题功能建筑串联,致力于创造集城市门户形象、都市绿洲和创意文化空间为一体的聚集地, 构建出全新的城市商业体验。 恭喜获奖团队! 商务洽谈及媒体宣传: Email: marketing@can.hk 相关动态
活动 | CAN 支持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第26届硕士毕业展
CAN 董事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第 26届硕士毕业展开幕典礼13 June 2022 CAN 很高兴成为今年中大建筑毕业展的赞助商之一,以不同渠道支持年青新一代,为建筑地产业的传承出一分力。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于2022年6月10日至15日假香港艺术中心包氏画廊举办第26届建筑硕士毕业作品展,庆祝并展出毕业生们的杰出作品。 CAN 常务董事Stephen Chow及董事 Stephen Ip 受邀出席周五举行的毕业展开幕礼。 本年度中大毕业展览以「地圖」(ATLAS)为题,「地图」是承载各种空间的分布图,当中每一个地方都反映着人类生活与周遭环境的交流。毕业作品围绕十二个主题,学生透过不同形式设计图、手绘和模型等不同媒介演绎其设计理念,透过68份作品将建筑与当代社会紧密连接,探索不同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品题材非常丰富,涵盖博物馆、营造景观、交通规划、可持续环境、城市发展、公共空间和社区重建等。 当中有学生以沙头角梅子林的活化计划作研究,探讨旧社区的活化和改造,以村民的生活方式作为设计蓝图的根基。 第二期展览将于2022年6月20日至6月30日假香港中文大学李兆基建筑学大楼举行。 作品展展示学生于过去一年如何从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崭新的技术和意念就不同课题进行实验,积极回应社会上各项建筑及规划议题,同时展示了年青一代对建筑环境的视野,反映了他们对周遭环境的关注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他们提出具创意及破格的设计,展现多元化设计,并令公众反思自然生态保护及历史文化保育等。 CAN常务董事Stephen Chow 表示: “在此衷心祝贺 2022 届的每一位毕业生。我们很高兴看到许多鼓舞人心的作品,涵盖了社区中广泛的建筑和社会议题。从各类设计中看到他们对建筑的热诚及愿景。我们亦希望继续积极培养对设计和行业充满热情的新一代,期待与年轻一代携手,以新技术、新思维加强设计的力量,改变建筑环境,为城市建筑带来更多可能性。” 我们相信学生们正处于不断寻找机会的阶段。除了支持毕业生,我们也欢迎有创意及积极主动的本科生加入我们的团队,通过 CAN 的实习计划开发他们的潜能。我们期待尽快分享更多内容。 相关动态
工作室 | CAN 2022暑期实习计划
CAN 2022 暑期实习计划10 June 2022 CAN 很高兴地宣布其 2022 年暑期实习计划现已开放申请。每年,CAN 都会为来自不同背景和国籍的学生提供为期 6-8 周密集且充实的实习机会。 实习生将有机会探索相关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验我们设计工作室的文化,并沉浸在创造建筑环境的过程中。如果您是一位积极进取且好奇的建筑或室内设计爱好者,欢迎在 2022 年加入我们的实习生计划。此实习能让学生扩阔设计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在参与不同项目期间, 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机会, 从而吸收各类型的实际经验;体验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标识设计及动画设计等跨领域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实习期间各学生能够提升自我和进步, 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提升竞争力。 学习成果: 1. 在现实世界的工作环境中获得经验 2. 沉浸在广泛的项目中(综合体/翻新/零售/办公/TOD等) 3.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与充满活力的团队合作,从概念设计到模型制作、设计可行性研究和演示 4. 通过各类公司活动扩大社交圈子 要求: • 目前就读于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课程 • 精通英语和中文的书面和口语 •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灵活,乐于学习 如若了解更多实习机会,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hr@can.hk 与我们联系。 相关动态
活动 | CAN 出席珠海学院论文评审
CAN 出席珠海学院毕业论文评审18 March 2022 CAN总监叶希芃(Stephen Ip)上周受邀成为珠海学院建筑系硕士毕业班2022年度毕业论文评审的客席评审之一。 “感谢珠海学院的邀请,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在学校与其他建筑师和教授分享建筑设想,讨论和探索广泛的特定香港建筑主题。我与所有专业人士和学生度过了愉快的时光,讨论了不少创新解决方案为可持续未来设计的新想法,我期待与年青新一代打造更美好的城市。”CAN 部门总监 Stephen Ip 说。 在 CAN,除了支持本科生外,我们很高兴欢迎具有新鲜想法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主动的本科生加入团队,并通过 CAN 的实习计划释放他们的潜力。我们期待尽快分享更多内容。 相关动态
活动 | 2022世界环境日专题对话:升级再造 打造绿色设计艺术
2022世界环境日专题对话:升级再造 打造绿色设计艺术2 June 2022 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 “只有一个地球” 。鼓励大众推动践行更清洁、更绿色、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其有限的资源。我们与CAN 总监 Stephen Ip对话, 邀请他畅谈如何以环境设计为客户和社区带来正面的社会、和可持续影响。Stephen 一直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更透过参与不同建筑比赛或展览把绿色设计的信念实践,以美感宣扬环保讯息,以设计鼓励大众改变日常生活习惯,改善香港玻璃回收及再造的发展。 Stephen 参与再生玻璃的竞赛及展览包括 :2018年「绿在湾仔.概念设计比赛」、2019年南丰纱厂设计的再生玻璃塔、deTour 2020 的获选作品《再生·玻·螺·游》、2022年等将军澳广场冰屋装置等。 1. 可以分享一下你用回收玻璃瓶打造不同设计作品的历程吗? “几年前,我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了环保署的比赛去建一个回收站,当时我们因应这个题目打算利用一些回收的玻璃瓶变成比赛建筑物料的一部分。后来2.0有机会参加建筑双城双年展,我们希望制造一部机器,可以与观众互动。大家按下机器便可压碎玻璃瓶,我们再回收玻璃碎片。然后到3.0,我们把上次压碎的玻璃给予新生命,因而用玻璃碎片造成再生玻璃砖。 在deTour 2020设计节中,我们的展品「再生. 玻. 螺. 游」以再生玻璃砖,螺旋状结构形成不同尺度大小的公共空间,砖与砖之间半透明和带孔洞的表面,塑造出多样化的体验互动方式,与日常经验中的公共空间形成强烈对比。 其后我们再改建,为玻璃赋予三次生命。最近期的是几个月前在将军澳商场的艺术冰屋装置。我们再以再生玻璃为素材,筑成充满梦幻感的绿色圣诞小镇。其中阔达6米的壮丽冰屋,由超过1,000块再生玻璃砖,相等于超过2,500个玻璃樽制作而成的艺术装置。展览完毕后,我们亦再把装置部分拆卸,转化成蜡烛台和其他物品。我们仍然在探索回收玻璃的可能性。” 2. 为什么会想到以再生玻璃为媒介进行设计? “多年前我们参加「绿在湾仔」的比赛,在构思回收站设计时,想到湾仔区内有很多酒吧,既然每天都有大量玻璃樽弃置,不如好好利用作为建筑物料。同时我们发现香港的玻璃回收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目前只有大约10%左右的玻璃瓶被回收,导致环保再生缺乏原材料发展。所以我们希望积极发掘并延续再生玻璃的生命周期,变成有用的资源,亦希望把回收玻璃樽的讯息更广泛地推广给市民大众。” 3. 回收的过程是怎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回收玻璃的过程其实毫不简单,回收商会到餐厅和酒吧收集使用过的玻璃瓶,把空瓶集中至厂房清洗、分离及筛选,进行颜色分选后后再将其打碎成粒状,经风干后才能把它们制成砖块。当颜料加进玻璃之后,实际颜色可能会稍有偏差,因此试色阶段是最花时间的,要经过反覆的试验和研究,才可以打造绚丽多彩的成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亦亲身到这些垃圾厂房里进行分类工作,同样非常难忘。” 4. 你覺得再生玻璃可怎样应用於建築上? “回收玻璃经熔融后,可与树脂混合成为一款半透明、相当耐用的新型再生建筑物料—再生玻璃砖。有如早前提及的艺术装置,我们使用了超过1,000块再生玻璃砖,我们希望向社会展示再生玻璃的可能性和空间,研究将再生玻璃推广作建筑幕墙及室内屏风等用途上。我们相信再生玻璃有助城市可持续发展,再生物料不单是回收,更是升级再造(Upcycling)。” 5. 作为建筑师,你对于培养下一代的环保意识有什么建议? “我认为行动于与實踐是最重要的。我是三个孩子只有几岁,但我已从小教育他们开始参与家里的垃圾分类。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将废物带到我们家里附近的回收点,这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环。当我的孩子与我的设计互动时,我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觉得特别欣慰,我亦很高兴他们同时了解回收对环境的重要性和好处。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和建筑师,我有责任为我们的下一代打造更宜居可持续的环境。同时,所有人都可以贡献力量,改变现状。” 相关动态
思维观点 | Stephen Chow: 重构未来灵活办公空间
思维观点| Stephen Chow: 重构未来灵活办公空间17 May 2022 CAN 常务董事周汉邦 (Stephen Chow)擅长将环境生态和市场需求融入创意设计,从而提升资产价值。为启发团队成员的创意,Stephen精心打造CAN工作室,期望它成为创造力的摇篮。Stephen 将于本文与我们分享CAN办公设计,以及探讨未来工作空间的关键。 企业价值观为员工与客户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方式定下基调,我们认为沟通是共识的基础,对于建立共同愿景至关重要。CAN鼓励团队以不同形式,在工作场所透明公开地交流。CAN Hub是集体智慧的起点,团队成员带着各自的目标来到这里,透过协作与共同贡献,为公司的未来开天辟地。 通过协作打造非凡设计,不仅是团队强调的主张,这个理念还渗透到CAN的大本营之中。工作空间采用了开放式设计,以促进同事之间的互动;通过移除墙壁和隔板,突显了无等级之分的工作环境,团队成员之间的隔膜亦得以打破。 随着科技和通信的发展,在家工作已毫无难度。如何设计工作空间,以营造无法呈现在远程工作的归属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毕竟,称心的工作环境不仅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它同时有利于员工的心灵健康和整体福祉。 Q:您认为工作空间设计对员工的敬业度或归属感有影响吗? A:绝对有,物理环境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和舒适度,拥有基于活动设计或混合空间的开放式办公室,可以强化员工之间的日常协作。这种现代工作场所的设计,概念源于利用共享的工作空间促进动态创新,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互动正正是CAN集体智慧中的重要元素。拥有一个开放布局,同事之间感觉更亲近,就如我们呼吸着同一口空气,很自然能提升彼此的归属感。 Q:如何用室内设计来定义CAN的品牌? A:由于我们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并有着不同背景,我们的文化和工作理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集思广益和讨论。我们不需要哪种强调阶级,即管理层拥有豪华和宽敞的办公室设计;我们主张一体化设计,更需要一个多功能空间来讨论及举办不同的活动,例如知识分享会或跨学科研讨与交流。CAN工作室的设计,反映了我们接受不同意见、想法和需求的开放心态,它们是员工和公司蓬勃发展的先决条件。 CAN 将员工的福祉放在首位。优质的工作空间有助舒缓工作压力,以及提升工作效率,员工身心灵的健康对我们相当重要。我们的团队成员都将个人收藏和摆设带到CAN Hub创意荟,提升了这里的亲切感。有说家园在心,所以我们将工作室打造成员工的「第二个家」。 Q:就以上的趋势而言,您对未来办公空间的新设计有何见解? A:我们凭借专业知识,承办不同规模办公室的设计工作。作为设计师,我们有宏观愿景,然而却从小处着手。同样地,我们设计工作场所时会涵盖不同学科,包括办公室规划、大堂公共区域的室内设计、体量布局设计和立面,甚至在总体规划中的不同大楼,采取不同设计方针。 灵活性是现代办公室的关键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少人开始考虑在家工作。办公空间需要具有移动性和灵活性。它不再仅是具有建筑方案的硬件,还是一种确保所有日常运作也能通过在线连接进行的软件方案。有些时候,尽管员工在同一个空间,他们都只会留在座椅并利用视像会议沟通。这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改变设计以应对人们对公共间的需要,即使在公共空间构建花园,我们也应该与众不同,以从传统设计中脱颖而出。 Previous Next 现正走向未来的办公室设计 活在大流行时代,我们明白到,未雨绸缪就是生存秘诀。对于公司和企业而言,这还意味着它们需要随着需求的变化对办公室进行改造。您的公司可能不再需要很多空间或需要新类型的设计。能够灵活地变更设计是关键,包括能快速更改办公家具设施以满足您的需求。 未来的办公空间是一个方便互动和思想交流的地方,综合体开发日后将会成为重点。您可能想知道综合体项目如何演变为智慧城市,这全靠不同用途的建设之间协同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用户如何适应最新的工作环境,并将它演变成一个可持续、通勤和互动的空间。 相关动态
